近日,網友汀洋等舉報廈門大學教授、博導吳春明誘姦女學生的事件仍在發酵。7月14日,支持吳春明的122名歷史系學生向調查組領導發了聯名信。信中稱贊吳春明“治學嚴謹”、“關心學生生活”、對學生總是“毫無保留地幫助”,稱“‘汀洋’在微博中指控吳老師利用導師之便對眾多女生行不軌之事與事實不符”。(《東方早報》7月21日)
  “122名學生髮聯名信”力挺導師,看起來很強大,但從新聞報道的網絡跟帖可以看出,“聯名信”不僅沒能將老師從輿論危機中解救出來,反倒引起了眾多網友的反感。
  客觀而論,網友的反感情緒中,不乏成見的因素。具體來說,成見大體有兩個來源,一是基於對大學精神的墮落與知識群體道德滑坡的認知而產生的不信任感,二是從不久前復旦學子聯名信的風波中,人們對“人數眾多的聯名信未必代表客觀公正”已經有了強烈認知。
  不過,即使擯棄了成見的因素,就事論事,“122名學生髮聯名信”力挺導師這一行為本身,仍有欠妥當、值得質疑的地方。
  首先,“聯名信”雖打著“122名學生”的旗號,但是否真能代表這122名學生的自由意願,頗為可疑。據報道,這“122名學生”皆是由廈大歷史系歷屆學生組成的QQ群成員,由此也就不難揣測“聯名信”的產生過程:少數人發起,在QQ群里征求意見,選擇代表執筆,寫成後再在QQ群里征求意見。“博導誘姦女生”的事件引起輿論關註始於7月10日,廈大作出回應是在7月12日,而“聯名信”的發出是在7月14日。很難想象,在如此短的時間里,“聯名信”能夠充分征求每個學生的意見。退一步說,即便每一個學生都對“聯名信”的內容表示了“同意”,這種“舉手錶決”式的認同也不能代表每個個體真實的態度。
  其次,“聯名信”有裹挾輿論干擾調查之嫌。“122名學生”人數雖眾,但也只是包括了吳春明指導過的研究生(“汀洋”除外)和部分本科生,哪怕這“122名”學生的確都認為老師道德高尚,也不能代表其餘人的意見,更不能抵消個別人受害的可能。博導是否“誘姦女生”的真相要靠中立客觀的調查來還原,要靠令人信服的證據來說明,並非誰表現得更悲情,誰的嗓門更粗大,誰就手握真理。在校方已對事件展開調查、尚未給出結論的情況下,寫這樣的“聯名信”力挺老師清白,無疑是向調查組施壓,難免令人反感。
  對於新聞事件,每個人都有言說的自由,在信息化時代,也不乏言說的渠道,學生若覺老師清白,大可發出個體的聲音據理力爭,以“聯名信”這種集體代言的形式發聲,看似強大,實則虛弱。無論調查結果如何,無論真相是什麼,這種方式都不可取。  (原標題:聯名信力挺導師清白為何令人反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e11eexfv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