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村裡的亞洲“杉樹王”。
  本報記者文熱心戴勤
  盛夏時節,記者來到城步長安營大寨村尋訪。
  站在當年紅軍長征停歇過紅楓林里的“轉運石”上,眺望壠中的大寨村,猶如觀賞一幅水墨畫。
  蒼翠的青山下,一片弔腳樓“倚崖顧坡,順勢而建”,木牆木架,黑瓦白檐;
  清澈的長安河,從村前緩緩流過,東晉時期所栽的“杉樹王”和周圍37株古杉,分佈於村中長安河邊的沙灘上,猶如給古村披上了一道綠紗;
  青石板鑲成的小道,將各樓串聯起來……
  這些弔腳樓,每一棟樓都是雙層重檐,柱樁底部鋪以塊石,所有支柱卯榫相扣。樓下為牲畜圈、廁所;一樓是廚房、火塘等,為活動空間;二樓是卧室,當然還有客房,房間非常整潔,還散髮著一種淡淡的木香味。
  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村主任陽開芳家的院子:
  青石板路彎彎曲曲伸向院門,青石片塊堆砌成院牆。院子里的花草圖案由鵝卵石鑲就,還栽有石榴、黃梨、紫薇等花木。一條小溪從山頂依弔腳樓一角流下,叮咚作響。陽家用竹梘接來山泉做“自來水”。站在院子的樹木中,村寨、農田都收眼底。
  這些弔腳樓從歷史深處走來,因為“大寨”村名,源自這裡一段血與火的歷史。清廷在鎮壓粟賢宇、楊清保領導的農民起義時,曾在這裡駐兵,而且是中軍帳駐設的地方。只是後來繼續進兵,移帳前行,這裡成了糧草倉庫。
  大寨很美,環境美、建築美,但記者對這裡印象最深刻的卻是人情美。
  我們向陽開芳提出:領略了大寨之美,還想聽長安營的故事。
  他眼睛轉了幾轉,馬上熱情地邀請:“那就到我家喝油茶吧!我爸爸最近在寫這方面的書,他說得清楚。”
  一到陽家,陽父忠政一邊給我們講故事,一邊讓家人張羅茶水。
  一會兒,茶來了,是蟲茶。記者知道,這可是當年的貢品。
  清朝乾隆年間,城步一帶百姓起義,遭到清兵鎮壓,躲入深山老林。百姓們只能以野菜、茶葉充饑。誰知,屋漏偏遇連夜雨,茶葉遭到蟲害,被吃得凈光後只剩下一片蟲屎。
  一個偶然機會,人們發現掉進了蟲屎的水,居然味道甘甜。後來,“蟲茶”成為城步名產,並記入了《城步鄉土志》。記者嘗了一口,確實味道獨特。
  接著油茶端來,那是由炒米、花生、豆子炸好或炒好後,澆上茶油,然後用滾水沖成的。
  茶還在主人手上,香味早就撲進了客人的鼻子;瞧一瞧,紅黃白黑雜合,像一朵盛開在碗里的菊花;嘗一口,一種混合香味直入肺腑。
  其實,油茶不僅好看好吃,而且耐飢、營養。山民早上起來先喝上一碗,可做半天功夫。
  更獨特的是主人敬茶的方式:不是苗家攔門酒那樣不喝不讓進門,也不是蒙古同胞勸酒一樣不喝歌聲不斷,這裡用的是“激將法”。記者連喝了兩碗,自覺已經過份,可主人再遞來一碗。實在喝不了,自然不敢接,可主人不言只是笑笑,不罷手。
  隨同的小汪念出一段順口溜:“一碗是盜,二碗是賊,三碗四碗才是客。”侗家就怕客人不多喝!小汪告訴記者,有一次,鄉鎮府機關接待了一批廣東來寫生的畫家,做好中午飯等他們,可到太陽西斜也不見人,原來都到侗胞家喝油茶去了。
  小汪說,侗胞就這樣好客、熱情、實意,在路上不管你認識不認識的,只要聊熟了,他一定會請到家喝油茶。
  記者要尋訪古長安營遺址,可連“土著”小汪也找不到路徑,便向一位老農問路。
  他叫黃明科,今年60歲,帶著我們找到了一個長滿青草的堆子。他覺得沒盡心,便帶我們繞了一圈,直到看清楚青草下的石塊,前後花了半個時辰。看完,他匆匆告辭,說現在是農忙季節,要去插秧。好一片古道熱腸。
  大寨美,最美在人情。  (原標題:大寨美,最美在人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e11eexfv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